欧美XXXX做受老人_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_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_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√

隱形車衣云專業平臺

掃一掃關注

淘汰賽來了,車企“存活線”到底是多少?

   2023-06-25 中國汽車報2930
導讀

淘汰賽來了,車企“存活線”到底是多少?

近日,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,華為常務董事、終端BG CEO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再出驚人言論:未來只有少數汽車巨頭能活下來,每年產量達不到500萬輛,甚至1000萬輛以上,將難以立足。

隨即,“500萬輛規模論”成為行業討論的熱點。按目前數據來看,國內車企沒有一家年銷量達到500萬輛,一些備受關注的“明星車企”甚至連50萬輛的門檻還沒邁過,那這些車企將來還有活路嗎?車企的“存活線”到底是多少?

■淘汰賽來了

說到“存活線”,意味著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降至。

6月16日,在深圳舉辦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,余承東再次表達了他對“淘汰賽將至”的看法:在汽車智能化時代,只有巨頭才有足夠的資源投入,未來汽車行業的洗牌將會非常慘烈,“卷”剛剛開始,未來還會更卷,而一般公司很難在“更卷”的市場中存活下來。

不少車圈大佬都有過類似言論。此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表示,中國汽車市場未來可能只剩下5個玩家。對此,廣汽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曾慶洪表示贊同,并認為汽車產業重構期,微增長、淘汰賽、兼并重組將成為主旋律。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也認為,未來5年、10年是競爭的關鍵期。

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上,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,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狀態是供不應求,但是到了2023年,產能不足、缺料等情況都大幅改善,汽車行業將會進入淘汰賽,行業機遇窗口期只有3至5年。新能源汽車市場就像戰場,革命到后期,有些企業會崩盤。

如果淘汰賽將至,那么車企的“存活線”是多少?500萬輛的說法,不止有余承東提及。今年4月,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表示,布局中高端車型的車企做到300萬輛的銷量就可以活下來,而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車企由于產品定價等原因,只有做到500萬輛的銷量規模才能存活。

這是否意味著,“500萬輛”存活線已成為行業共識?

■500萬輛太遠,站在地球看月亮

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范永軍認為,“500萬輛規模論”有點“扯”。

在他看來,百年汽車行業發展至今,也沒有幾家車企年銷量能超過500萬輛。以最近的2022年為例,全球范圍內,年銷超過500萬輛的車企僅有6家,分別為豐田汽車(超1000萬輛)、大眾集團、現代起亞、雷諾日產、Stellantis以及通用汽車。中國僅有5家車企年銷量超過100萬輛。

早年間,有車家庭占比不高,全球汽車市場快速增長;如今,有車家庭占比大幅提升,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新階段,全球汽車銷量不超過1億輛。而隨著汽車行業向自動駕駛和共享化邁進,未來買車將不再成為必須,全球汽車銷量或將進一步下降。如果按照“500萬輛規模論”來看,未來全球難道僅剩不到20家車企?

范永軍認為,對于汽車企業而言,規模化的確會帶來研發、制造、銷售成本的下降,如特斯拉僅以幾款車型便能達到數百萬的銷量,意味著其盈利能力在汽車行業內遙遙領先,“會活得非常滋潤”。但并不代表其他車企達不到500萬輛就活不下去,只要能達到盈虧平衡點即可生存,而不同企業因其產品布局等策略的不同,盈虧平衡點也不盡相同。

他進一步指出,與特斯拉不同,比亞迪走多品系、多門類路線,以廣泛的產品矩陣取勝,其大概年銷50萬輛即可達到盈虧平衡。從比亞迪近期的財報也可以看出,隨著銷量規模的增長,其盈利能力也持續攀升。而埃安產品種類不多但銷量不俗,或40萬輛年銷即可達到盈虧平衡。

“達到盈虧平衡點即可生存,只是活得好與不好而已,以越少車型達到越多銷量的車企,生存狀態會越好,但以目前大多數車企銷量談‘500萬輛’屬于站在地球看月亮,還太遙遠了。”范永軍說。

車企不該被“規模論”忽悠和洗腦

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認為,500萬輛的規模是汽車市場達到穩定狀態后,處于領導地位的企業可能會達到的年產銷規模,肯定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目標,這個周期至少在十年以上。

而且,智能電動汽車時代,基于新的智能化架構會形成類似于手機行業的安卓和iOS這樣幾個大的生態,并非每個存活下來的車企都能達到500萬輛的年銷量,而很有可能是某一生態下的企業總體銷量達到500萬輛。比如華為生態之下,北汽、賽力斯、奇瑞等多個車企的總體銷量達到數百萬的規模。而依附在智能化生態之下,高端品牌幾十萬輛,大眾品牌100萬輛規模,大概率也可以存活。

紀雪洪的“生態論”讓記者聯想到余承東在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的觀點,余承東當時表示,汽車走向智能化時代,不同于傳統的燃油車時代,車廠的投資規模非常大,如果投資不夠的話,無法支撐競爭。中小玩家可能沒有重資產投入支撐未來的持續發展而跟不上,無法成為巨頭。華為的策略是不造車,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、賣好車,“相信和華為緊密合作的廠家能夠活下來,能夠成為這一代少數的幸存者。”

但紀雪洪也指出,即便競爭力強如特斯拉,目前也尚未達到年銷500萬輛的規模,并且自動駕駛到來的時間點尚不確定,汽車行業格局遠未到穩定時期。“500萬輛規模論”更像是一種商業策略和營銷手段,意在讓沒有與華為合作的車企感受到“壓力”,進而選擇與華為合作。


“這個味道有點像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初期,外資企業也曾認為中國車企沒有規模做不了汽車,但如今,自主品牌從無到有一路拼搏,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。所以車企不該被‘規模論’忽悠和洗腦,過于渲染‘規模論’對汽車行業發展意義不大。” 紀雪洪說。

■500萬輛“存活線”僵化且片面

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認為,未來汽車行業極“卷”之下,對企業銷量規模的要求可能會高于手機行業。

大眾、比亞迪、吉利等車企都在不斷追求規模化生產,以攤銷企業成本;即使“高高在上”的豪華品牌也離不開銷量規模和量產產品平臺及技術的支持,比如法拉利依托于菲亞特集團、保時捷依托于大眾集團、勞斯萊斯依托于寶馬集團。這說明,車企必須要有規模,但每個企業的車型開發、成本結構和贏利點都不同,以500萬輛來界定所有企業生死是片面的,也是僵化的,因為車企的發展是動態的,而且造車的方式及技術也在不斷變化,或許存在多品種小批量企業生存的空間。

張君毅強調,車企的生死也并非由銷量完全決定,必須要從更高的角度看到車企在汽車產業鏈上的“鏈主”地位和作用。在德國,為經濟做出更大貢獻的并非車企,而是車企領導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;在美國,除了特斯拉之外的車企目前發展狀態不佳,連帶整個汽車供應鏈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也不強。車企對于龐大的汽車產業鏈有極強的經濟驅動效應,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有些車企已經走到生死邊緣,國家或者地方政府仍在極力挽救。

當然也要看到,中國汽車產業目前規模大卻分散,看似接近“500萬輛生存線”的個別車企,其實地位也并不如想象中的牢固,因為百年間汽車行業的銷量一直處于此消彼長之中。所以,中國汽車企業特別是中國品牌還應繼續擴大國內銷量規模,同時向全球市場不斷滲透。


 
(文/小編)
 
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
0相關評論
免責聲明
本文為小編原創作品,作者: 小編。歡迎轉載,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://ovmr.com.cn/news/show-541.html 。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,請讀者僅做參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、觸犯法律的內容,一經發現,立即刪除,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。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
 

隱形車衣專業平臺